怎么说,你知道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吗?请直面看清自己,然后接纳自己。别去在意别人的看法,人本来就如此渺小,人又算得了什么。比如你想走路上吃个东西 但是又顾虑别人看到怎么怎么样,个人觉得,开心的去吃东西,管他呢。人很多时候不能真的做自己的原因就是太把别人当回事,请把你自己当回事,好好问自己想干什么想怎么样 ,让自己快乐(非法违背道德的不支持)。多爱爱自己啊,等你真的学会爱自己,你就知道真正做自己是什么意思了。
这个问题好深奥。
看到邀请的时候我愣了一下
想把这个答案写下来,也写给自己
形形色色的世界里,我要怎么做真实的自己
首先要提的,是不活在别人给你的标签下。从小被定义成一个懂事大方可爱的姑娘,以致于什么都让,忍,有时候明明不是这样的想法,却害怕说"万一我这样做了他们觉得我不懂事,不大方了怎么办?"事实上,在不损害他人的情况下,多遵从自己的内心吧。真的真的,不要被别人的定义束缚,很累。
其次在与人交往中,做一个真实的人。承认自己的短板,不逞强,性格直爽一点,拒绝要大方。该哭该笑,勇于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但并不是不顾他人感受地表达)
最重要的 是倾听自己内心的想法吧。
此时我很羡慕简简单单地生活着的人,大可以随时表达自我,表达情绪。
当一个人了解的越多,接触的越多,生活圈子越复杂,越难保持真实,此时需要自己不断积攒力量,去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做一个不做作的人。
不要太贪心,保持努力,对自己和别人真诚,就是一个有血有肉且真实的我啊。
每个人都有无数张面具,TA会根据现实的需要选择不同的面具,面具戴的久了,有人甚至忘了自己真实的样子。
有的人会在别人面前表现得特别爱说话,爱交际,对人很热情。
但是实际上他是一个特别内向和保守的人,甚至是不爱说话,对于陌生人容易害羞的人。
因此他在对别人特别热情、问东问西的时候,总是让对方觉得他热情过火了,并且显得轻浮和不真实。
1那么,到底什么是真实?
没有底限的自我贬低就是真实吗?讨厌一个人然后无所顾忌地说出来就是真实吗?
小U是个五官端正,又很会穿衣服的女生,朋友同事见了见到她,都会夸她:“你身材很好,天生就是个衣服架子。”
但是她每次都会回答说:“你们没发现,我的肩膀很窄吗,胳膊也短?”有人赞她皮肤很白,她也说:“白有什么用,架不住胳膊短。”
还有人羡慕她头发又黑又直,她也会绕到“胳膊短”这个问题上去,并美其名曰:“人活得真实才不会累。”
虽然她说的都是事实,但是那对她了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因为他懂得穿衣技巧。
很多人会觉得小U的这种行为是真实的,但这不叫真实,这叫“不能接受”。我们都知道适当的吐槽自身的“缺陷”会让人觉得真实、更容易亲近。
但是一旦没有把握好度,反而就会很容易让人觉得你是一个虚伪做作、不真实的人。
通常人们对于所有不能接受,又无可奈何的东西,不真实的做法只能选择“掩耳盗铃”。
都说掩耳盗铃欺骗的只是自己,其实不是这样,喜欢掩耳盗铃的人,他真实的样子他自己很清楚,只不过因为他无法接受,所以他通过这种方式,来换得身边的人对他抱有的一个“好的”想法。
这样就相当于“自己还是好的、可被接受的”。但事实上大家都明白这其中的别有用心。
而他们之所以对自己“不够真实”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原生家庭,由于受着社会价值观的影响,父母很早便收回了无条件的爱,他们无法说出:“不管你是什么样子,我们都爱你”的话。
取而代之的是批评、斥责甚至是体罚,慢慢的他们内化了父母对他他们的不认可,他们也开始不接纳这样的自己。
研究表明,经常或足够多地表露自己最真实的那一面的人,才是最招人喜欢的。为什么呢?
因为真实是一种力量,接触真实的人,会使对方获得一种无来由的被鼓舞的感觉。谁也不愿意与“假里假气”的人交往。
2我们如何做真实的自己呢?
第一、学会无条件接纳自我戴上面具更多的是一种无奈,是为了保护面具后的自己,它也是一种自我防御的方式。
每个戴着面具的人的背后,都有一个曾受过伤的内在小孩。那些没有被养育者无条件接纳的部分,都有可能被掩藏起来。
卸下人格面具这意味着你要接纳自己不被养育者接纳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曾经被严厉的否定和指责过,所以当你袒露真实自己的时候,你是恐惧的、战战兢兢的。
摘下人格面具需要借助强大的内心力量,只有当一个人感到完全的安全和被无条件接纳的时候,他才会卸下面具,他才不会害怕被世界指责和抛弃。
你可以找一个可以接纳你的人来支持你,或者你需要咨询师的专业指导。
然而只要看到这一点,这种情况就会减轻,自我也就不会那么压抑,如果暂时还做不到彻底的卸下来,那就先接纳自己当下的状态。
第二、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态度
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态度,哪怕是拒绝,哪怕是讨厌,都比含糊不清要更慈悲,因为至少别人知道了你真正的态度之后就会明白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回应你。
我见过一些在关系中不断消耗彼此的人,他们已经完全无法享受这段友谊,会想尽办法婉拒对方的请求,但他们就是不提出结束这段关系。
因为他们顾及别人怎么看自己,不想破坏在外人眼中的那个好人的形象,不想成为那个先做决定离开的坏人。
这无关乎慈悲或者大爱,而是一种无法停止的需要索取别人认可的强迫性重复,是一种软弱且虚伪的表现。会让对方无所适从。
最后,真实并不是要对厌烦的人咄咄相逼,或者把你的情绪垃圾乱扔。
但至少永远要明白,你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以自己的感受和最佳利益出发,当别人试图逾越你的边界时,你要坚定而清晰的拒绝。
当至亲的人和疏远的人同时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也可以毫无挂碍的选择第一时间伸手给至亲的人。
真诚不等于说实话,它是以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和人格为前提的。真诚也不是自我发泄。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能谈谈自己的内心真话,但要避免在对方面前发泄自己的负性情绪。
第一,对自己诚实,停止自欺欺人。第二,接受现实,保持客观与理性。第三,反思与自我评估。
你要接受现实的本质与不确定,这样你才能认清生活的真相。
你要接受自身的不确定和无法被定义,这样你才不会给自己设限,你才能意识到你的确有着无数可能性,你才能挣脱目前这短暂的障碍与问题的束缚看清事实的全貌与自己本身。
然后你才能知道,今后的人生究竟会通往何方。
「如何看待自己」不存在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只有合适或不合适。
大多数人对于「如何看待自己」这个问题,会在潜意识里加上「正确」两个字,希望能得到比较肯定和积极的回答。
事实上,我并不提倡用「多发现自己身上好的一面」「多鼓励自己」「你要多努力」这样的方法来建立良性自我认知。
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应当尽可能保持客观、理性,贴近实际。
假如说「如何看待自己」这个问题有一条评判标准的话,那么唯一的标准应当是,你对自己的评价是否客观,是否符合实际。
如果能通过给你积极鼓励而令你对自己很自信,对现实就有了积极期待的话,那么你也同样可能因为收到消极暗示而轻易地将自己全盘否定,你的自信与对现实的期待也就很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
比如你现在对未来感到迷惘和焦虑,你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有人会告诉你:「你很优秀,没必要让自己在一棵树上吊死。」
但实际上,你优秀还是不优秀,取决于客观的衡量标准,你告诉自己「我很优秀」,然后意志坚定地出去闯荡了,但是你的能力达不到,你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这时你就会陷入更深的自我否定之中。
当我们消极的时候,别人会告诉我们这是很不好的,所以要寻找积极的方法来改变;当我们想获得成功的时候,你会看到许多励志书籍告诉你那些成功人士都是有着很强大的行动力并且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期待;当我们失恋、创业失败、被辞退的时候,大多数人在第一时间会想怎么尽快从这种消极的状态中走出来……
这就是问题所在——在我们的思维观念里,遇到问题时情绪的第一反应就是先否定现实。
事物的发展与人的情绪总会出现高潮和低谷的交替,我们的悲伤、沮丧、心痛的情绪本来就是合理的,是我们正常的心理状态的一部分。但是大多数人对于现实有着错误的认知,他们以为生活就应该是快乐多于痛苦的,他们以为人生就应该是顺畅少忧的。
因此,当他们的情绪陷入低潮时,他们就会变得手足无措,无法应对。他们本身的情绪虽是正常的,却因为自身认知的偏差,导致他们无法接受自己情绪的正常状态。
你如果想正确地、清醒地看待自己,那么你最好改掉你以往消极和积极、优点和缺点二分的认知,你将那些先入为主给自己贴的标签全都撕掉,真实的你才能坦然地展现出来。
否则,你的认知就会导致你的现实状态与真实情绪发生冲突和摩擦,从而导致你无法认清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
很多人没有面对现实的勇气,不敢承担生命中由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责任,所以我们倾向于把事物和情绪划分成积极和消极的两个部分,当我们不敢面对现实的时候,就可以用积极的情绪来给自己一些安慰,用消极的情绪来令自己逃避。
无论是消极还是积极,都可能沦为主观意志对于客观现实的一种否定。过分积极,是自欺欺人;过分消极,是自我麻痹。唯有尊重现实,去承担现实中的不确定因素及其产生的后果,明确自己心理边界之外的东西是你无法控制的,这才是成熟看待自己的态度。
接受生命中的不确定因素,接受现实,保持客观,不因主观意志而逃避事实,这不仅仅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原则,也当是你如何看待人生的原则。
正确地看待自己,就是认清自己:
你现在拥有什么?
你能做到什么?
你能做到多好?
你在哪方面做得不好?
你是否能够提升?
你自己是否愿意提升?
你的各种习惯给你的生活带来的利弊分别是什么?
哪些习惯可以改变?
哪些习惯你不愿意改变?
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应该有哪些习惯?
你倾向于怎样思考问题?
现在的你与理想中的你有哪些地方是不重合的?
什么事情是能让你坚持一生的?
做这件事,你需要掌握哪些技能?
…………
我们总是会错误评判自己,原因有两个。
第一,主观意志与现实的偏差。
例一:我是一位歌手,举办了一场与歌迷的见面会。我以为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为我欢呼,结果见面会只有寥寥数十个人前来参加,我因此很沮丧,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感觉自己唱的歌毫无价值。
例二:我在知乎写了一个回答,回答的质量也许并没有那么高,但机缘巧合之下被推荐而获得了上万个赞,我因此觉得自己非常厉害,觉得自己写的东西非常好。
第二,你对于未来的预测和期待影响了你对自身的评价。
例如:我和一个身高两米的大块头 SOLO 篮球,我看到他那么高大的身材感觉自己肯定打不过他,所以我在 SOLO 的过程中表现很差,由此我得出自己不适合打篮球的结论。我因此对自身产生了过低的评估。
如今的时代,信息爆炸,各种心灵鸡汤让我们眼花缭乱。今天听了一个大师的讲座,觉得有道理,打了「鸡血」似的去战斗了;明天看了朋友圈的深度好文,觉得说得真好,人生就是要努力,又打了「鸡血」似的去战斗了;后天在公司被同事否定了,被女友甩了,顿时又觉得人生了无希望,努力和奋斗是没用的,恨不得放下一切……
很多人总是迷惘,总是找不到目标,其实只是因为自己一直在现实中摇摆。
失恋了,痛苦难过好几天,一个夜晚,你坐在路灯下突然想通了,然后给自己一个温暖的微笑:「加油!明天一定会好起来的!」你感觉自己好受了一点儿,就没那么痛苦了。一直在做着一份你并不喜欢的工作,有一天看了一场励志电影,你觉悟了,人生总有那么多的不如意,你要是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必须得先把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做好!然后,想着明天的自己如何努力工作,激情满满地睡下了。合租的室友总是不注意卫生,上厕所不掀马桶盖,每次你都得忍着恶心擦干净再用,碍于面子,你又不好意思当面说他。有一天看了篇文章,原来我们要宽容别人才能令自己更幸福,然后你觉得自己心情舒缓了很多……
过不了几天,你会发现,原来你并没有放下,你还是会想着某个人,明天也并没有好起来;因为你做的不是你喜欢的工作,所以你很难维持激情,慢慢地发现自己还是不快乐;不掀马桶盖的室友令你越来越不满,每次上厕所的时候你都满腔怒火。
你想正确看待自己,想认清自己的本质,必须先学会接受现实。学会接受现实的前提是,你得先学会诚实地对待自己,不欺骗自己。
如果你不能接受现实的残酷与不确定性,那么你将永远活在自欺欺人的假象之中。如果你不能正视现实的可能性与机遇,那么你将永远陷入扼杀自我的消沉之中。
唯有让自己的主观意志尽量尊重、接受、贴合现实,你才能认识并接受自身的缺点,你才能在消沉与自我否定之中看到真正的希望与改变的契机。
第一,对自己诚实,停止自欺欺人。
你很清楚,为人正直、诚实守信这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优点,在现实生活中能给你带来的帮助与收益其实有时很难计量,因此当你评判自己的时候,这种所谓的优点时常表现得很无力。
第二,接受现实,保持客观与理性。
不再否定现实,不再用过于积极的想法安慰自己,也不再用过于消极的想法逃避现实。
比如你今年二十二岁,是大学生,感觉自己既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技能,在学校里没有多大成绩,你很忧虑。但是你没有意识到,忧虑的情绪已经把你的眼光局限在自身不好的地方。
保持客观与理性的一个前提,就是你要学会全面看待问题,扩大你的眼界。
然后你会意识到,你在学校里其实有很多拓展人脉的机会,你二十二岁开始意识到自身的问题,这放到大部分的人身上来讲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就算你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技能,也不代表你就没有机会去学拿得出手的技能。
客观与理性,会令你意识到在你的心理边界之内的一切都是你可以控制的,在你的心理边界之内你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正是因为你对你心理边界之内的一切有着强大的控制力,所以无论你变得多么惨,你都完全有能力,也有希望去改变自己的状况。
第三,反思与自我评估。
你不要单纯用优点或缺点来为自己的行为贴标签,你要意识到你的一切行为、一切倾向,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你应当清楚地知道,哪些习惯给你带来了益处,哪些习惯在损害你,在让你倒退。
每个人在本质上都是无法被定性的,你不可能根据你的习惯或你外在的一些表现来定义自己是一个积极的人还是一个消极的人,是一个冷漠的人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所以,你要如何看待自己呢?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总是习惯性地想隐藏自己,可以试试这 4 个方法:
1、接纳自己的阴影人格;
2、戒除自己的「好人瘾」;
3、真实地做自己不会破坏关系;
4、学会掌握第四种选择。
把真实的情绪和想法压在心底大概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状态,太在意别人的想法,以至于很多人在关系中就会习惯性压抑。
压抑不住了就爆发,或者为了避免有人会受伤,干脆疏离。
所以,当有一天发现彼此的心已经离得很远了,那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
那些会把你淹没的巨大情绪都是过去由很多被忽略的、细小的情绪堆积而成的。
如果你习惯性地回避,不去面对自己内在的感受,虽然这个感受可能很微弱,但是当某一天,如潮水一般的情绪突然在某个点猝不及防地爆发时,你再注意到,想要去阻止这个情绪的蔓延,就已经力不从心了。
我的一个朋友琪告诉我她读高中时的一个故事。
他们班有一个男生非常优秀,人长得帅,篮球打得非常棒,学业也相当出色。
琪心里一直暗暗地喜欢他。
有一天,班上有两个与他们相熟的同学开他们的玩笑,说那个男生是不是喜欢琪,甚至激将说:「谅他也不敢承认。」
结果,没想到那个男生真的走到琪面前说:「我喜欢你。」
琪当时说到这里的时候,盯着我的眼睛说:「你知道吗,他真的就这么说出来了。」
我能感觉到即使事隔多年,回想起当时的那一刻,她依然是意外的、雀跃的。
但是,接下来琪却做了一个让自己无比懊恼的反应。
当男生表白之后,琪面无表情地说了句「无聊」,然后拉起身边的女同学,说「我们走」。
留下那个男生独自站在那里,琪就这样逃跑了。
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即使如今她早已为人妇、为人母,大女儿都快 16 岁了。
除了深深的懊恼和愧疚,最困扰她的是这么多年,她都搞不明白当时自己怎么会有那样的反应。
不仅伤害了别人,而且让自己悔恨不已。
其实,琪自认为奇怪的反应并不奇怪,那个反应只不过是那时低自我价值感的琪的一种自我保护而已。
保护什么呢?
保护自己的理想形象(社会人格)可以不被打破,同时阴影状态(阴影人格,是指被人们藏在阳光背后,不愿意拿出来见光的部分。)
通常是更本能、更野蛮生长,不愿被社会文化教条和养育者标准制约的人格)不被发现。
和那时的琪一样,几乎所有的青少年都是喜欢装酷的,这个酷就是在那个年龄段的社会人格。
这个样子才会显得强大,才会更容易融入同龄人。
而在酷酷的、反叛的社会人格之下隐藏的则是迷茫、混乱、无措、敏感……
在那个男生表白的那一刻,琪的欢喜和慌乱同时被触发。
她的潜意识很清楚,如果不快速用一个酷酷的背影斩断那一刻,她的阴影人格就要全面暴露在她喜欢的人面前了。
她不愿意付出这个代价。
这种「心口不一」的双重信息是一种性格模式,是完全出于本能的。
很多时候,头脑都没有意识到就自动运行了。
所以,人们往往会懊恼自己当时为什么那么傻,为什么要做那样的事、说那样的话,但时过境迁还是会一遍又一遍地轮回同样的模式。
有些人非常聪明、理智,却会在某些时刻表现得很冲动,做一些在他人眼中看上去很愚蠢的决定,其实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人们到底会为维护自己的理想形象付出多大的代价?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写的小说《朗读者》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这部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凯特·温斯莱特凭借电影《朗读者》中汉娜这个角色获得了第 81 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二战」时期,汉娜的工作是纳粹组织的一名守卫。
在故事中,汉娜自始至终最介意的,不是无法正视自己纳粹的罪行,她一直想逃避的、一直无法面对的,是她不认字的事实。
所以,她在面对升迁时选择了逃离,在军事法庭上为了掩饰自己不会签名,宁愿承担莫须有的罪名。
为此,她宁愿被判终身监禁。
对大多数人而言,服刑远比承认自己不识字严重得多,但在汉娜心里,那是一个不可被触碰的脆弱层。
她对不识字这件事介怀,甚至厌恶到极致,她无法想象自己以这样的身份面对这个世界。
为了掩藏这个部分,她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很多人一辈子束手束脚,不敢追寻自己想要的、不敢拒绝自己不想要的,都是为了所谓的「名声」。
这个所谓的「名声」也是社会人格。
汉娜担心如果别人知道了她不识字就会看低她,根本是她的内心深处并没有接纳自己的这个部分。
她在内心深处是把自我价值感和认字这件事绑在了一起,所以她只有在假装自己识字的情况下才能在别人面前感觉有尊严、有自信。
她会被有知识的男主角米夏所吸引,但她无法真正和米夏建立起长久的亲密关系。
因为他们的关系是建立在伪装的基础之上的,无论那时他们的关系多么甜蜜、缠绵,汉娜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
她的内心会一直惴惴不安,害怕有一天自己极力掩藏的会暴露在米夏面前。
所以,她才会在米夏对她的爱非常浓烈的时候突然不告而别。
她承受不了米夏有一天知道真相有可能会抛弃她的可能性,所以在那个可能性发生之前先行离开,这样她就不用受伤了。
其实,这个底层动力的结构和前面琪的故事非常类似,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所有评判的能量都是双向发挥作用的,只要我们保留评判,不管当下这个评判的对象是谁,这股力量就不仅会向外,也会向内消耗自己的力量。
如果只想活在社会人格里不接纳自己的阴影人格,就一定会表达混乱、矛盾的双重信息。
不真实的时候是没有力量的,没有力量就没有影响力,只会不断地消耗关系中的信任。
评判金钱并不代表我们内在对金钱的需要和渴求就会消失。
一方面极力想树立自己大方、洒脱、不在意钱的形象;另一方面,内在又会因为金钱的损失而不舒服,就会下意识地想隐藏或者否认这个部分。
所有的自我隐藏和自我否认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投射,当自己有金钱的清白感时,就会把「很计较钱」这个部分投射到伴侣身上,觉得是对方太计较、太在意了。
当 A 指责 B 很计较钱时,A 就自然站到了关系中道德的制高点上:
指责别人虚伪会显得自己真实;
指责别人愚蠢会显得自己聪明;
指责别人自私会显得自己无私;
指责别人小气会显得自己大方;
……
指责的动作一旦做出来(无论是在语言、行为上,还是仅仅在心里腹诽),就成功地把我们不想自我面对的感觉丢到了对方身上。
如果能放下对「爱钱」的评判,大方、真实地承认自己是在意钱的,我们就有力量表达自己真实的需要,不会在伴侣面前呈现双重信息,更不会把自己不能接纳自己的部分投射在对方身上,让自己的伴侣成为那个「坏人」。
当一个人处在这种分裂的状态时,就会不断地传递双重信息。
身边的人就会非常混乱,不知道该针对你的表层信息(我无所谓,我不在意钱)回应你,还是该针对你的底层信息(我很在意,我很生气)来回应你。
而混乱会带来不安,不安的时间久了就会产生疑惑和挫败,自然会在关系中后退,两个人心的距离就产生了。
承诺指的是为关系负责,为自己在关系里的全部感受负责,包括自己对对方的感受。
很多破坏性的冲突看似是一件事引发的,但是往往在这个冲突之前早就囤积了很多没有被清理的负面情绪。
像这样的事情所引发的情绪太小,我们往往会忽视掉,但等到那些无法被忽视的、大的、如同潮水一般的情绪吞没自己时,我们才会看到,才试图转化,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关系中有清晰的边界:自己人,支持者,引领者,旁观者,竞争者……
关系的边界无论是在生活中、情感中,还是在工作中,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爱憎分明永远好过恩怨纠缠。
所以,要感激那些直接拒绝你的人,这样永远好过那些含混不清的人,让你产生希望,投入了生命中最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最后却精疲力竭、无所适从。
结束或尚未开始都是最好的结果,因为那都意味着有新的机会。
最糟糕的是从来都不确定是否开始,也无法肯定是否结束,在这种茫然中慢慢消耗掉宝贵的生命。
所以,当你面对这种与你关系模糊的「好人」而无所适从时,请一定要对自己真实,哪怕做一次「坏人」,也一定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如果对方依然执着地要戴着这副「好人」的面具无法自拔,那么就请果断地远离他。
如果你自己有这种「好人瘾」,也请真实地表达自己。
带着牺牲和委屈所维持的关系一定是危机四伏的,而关系中的另一个人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面对你。
你表现出来的迷人的无私和真实的自私会让身边所有真正想亲近你的人感到混乱,然后是无力和崩溃。
其实,我们还有别的选择。
真正活得纯然而绽放的人,完全拥有来自内心的力量感,而不是依赖任何外物。
只有这样,你才能与对方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联结,又彼此独立,自由而又平等的亲密关系。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